2022年1月23日清晨,一場大雪封山阻礙了人們的出行腳步,在興隆縣深山溝里的一個農村信用社營業室門口,出現一位個子不高、滿臉凍得通紅、正在鏟雪的農信人。鏟雪聲喚醒了沉睡的人們,八點整,他早早安排大家做好一天的準備工作,又站在門口迎接第一位雪中來客;他是一位35年如一日,長期堅守在農村金融陣地第一線的“農信老兵”,早已青春不在,兩鬢斑白,長年的風吹日曬刻畫出滿臉的歲月滄桑;他是一位帶病堅守、默默奉獻的農信第一人;也是即將卸任的基層網點負責人。
------他就是剛剛獲得2021年度興隆縣信用聯社經營指標綜合排名第一的大水泉信用社主任司志堂。 三年出納夯基礎,八年會計立標桿,十幾年主任樹典型 當出納員時,他刻苦鉆研業務,努力夯實基礎,不斷提高業務技能和服務水平,他總是笑臉迎賓,溫馨送客,用真誠和親情打動客戶,曾有藍旗營鎮小石門幾個大爺大媽辦理存款業務非他不辦的故事;當主管會計時,他精打細算,增收節支,嚴把制度關,樹立了全縣標桿會計的形象,并認真做好傳幫帶的良好風氣,在他的帶動下,先后出現了七八位基層網點負責人,使當時的藍旗營信用社傳為“主任培訓基地”的佳話;當主任時,他嚴格防控,用真誠感動客戶,努力清收不良貸款,積極營銷存貸款業務,積極打造老百姓身邊自己的銀行,大力發展普惠金融,三十年扎根農村,支持小微,服務三農,結下了終生不解的農信情緣,以頑強的生命,傳承著農信人的“背包精神”,見證著河北農信的發展歷程,激勵著新時代下的農信人的步伐,書寫著青春不悔的家國情懷。 真誠打動客戶來,耐心贏得贊譽歸 自參加工作開始,他就深知文明優質的服務是贏得客戶的法寶,所以他要求每名員工必須用耐心優質的服務去辦理每一筆業務。2010年10月23日中午,正是大秋繁忙的季節,劉杖子村李某某拿著一袋子經過幾次去別家銀行碰壁的殘缺角幣,抱著試試看的心理走進了白馬川信用社的營業室進行兌換,是他帶領兩個出納員經過近3個小時的耐心清點,共清點殘缺角幣,一元幣,五元幣,十元幣共計31把,硬幣1386枚,總計金額15762元給予了兌換,讓客戶滿意而歸。后來該客戶趕集的時候經常帶點自己的水果送來品嘗以表謝意。 以感情聯絡的方式為紐帶,采取多種營銷,實現村村有突破,人人為朋友。充分發揮員工的各自優勢,善于發現信息、掌握信息、整理信息,實行跟蹤吸儲,注重培養和挖掘黃金客戶,每年都會以兩千多萬純增,超額完成全年存款任務,對一個貧困鄉鎮來說實屬不易。 2012年7月24日,當得知本轄區田家莊村閆某某在遵化某鐵礦上班被砸死后,司主任立即與該村黨支部書記取得聯系,在得到該村領導的支持下,為防止該戶家中存放大量現金不安全的情況下,于當日深夜將剛剛賠付的80萬現金存放白馬川社槍柜內,第二天親自開車接家屬辦理了存款手續。當得知白馬川村郝某某的妹夫在豐寧鐵礦被砸死,得到補償款70多萬元已存入興隆縣工商銀行,經過司主任多次上門營銷,終于在12月20日由司主任開車帶郝某某去興隆縣工商銀行辦理了劃轉手續,將73萬元存入白馬川社。2013年一季度他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再次掀起吸儲新高潮。他帶領包片經理實行包村營銷,走出營業室到田間地頭、到集市街頭、村頭巷尾去進行廣泛宣傳,并以茶話會的形式將當地企業經營戶、個體工商戶等請進來進行座談、積極爭取大額預約存取款和存款上門服務。平均每年他入戶走訪客戶不低于150戶,邀請當地知名人士、個體戶及黃金客戶不低于60人次到信用社進行參觀、座談,當年僅黃土梁村就有40多戶累計存款300萬元存入自己所在的白馬川信用社。2013年11月得知黃酒鋪村曹某在外承包西氣東輸管道維護工程,工程款已打入賬戶后,及時與該客戶取得聯系,將該客戶興隆工商銀行賬戶的140萬元轉入白馬川信用社,全部存入定期儲蓄存款;2018年1月9日他親自開車帶掛蘭峪鎮王某某夫妻去遵化市農業銀行網點支取到期存款,100萬元現金存入所在的八卦嶺信用社。

支農支小春耕日,普惠金融進行時 大水泉鎮一直是興隆縣最貧困鄉鎮之一,近些年來,隨著承唐高速和興隆山景區的相繼開通,紅河谷漂流和金鑫香菇基地的落戶,雖然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很多實惠,但經濟發展不均衡,面對2021年初我省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興隆聯社大水泉信用社及早謀劃、主動出擊、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本著優中選優、逐戶登記、種養殖戶優先、貧困戶優先的原則,認真做好春耕備耕生產信貸資金投放,積極滿足當地農戶春耕生產、生活經營需求。截止三月末累計發放春耕備耕及種養殖貸款274萬元。 在了解到當地香菇種殖戶受疫情影響自有資金不能維持目前生產經營的情況下,他帶著客戶經理逐戶進行實地考察、摸底、登記,及時了解資金需求情況,并迅速開通綠色放款通道,及時將所需資金125萬元發放到25戶種植戶手中,他了解到大水泉村徐某某、孟某某正在為缺少種植香菇所需生產資金發愁時,他及時與之溝通、了解經營現狀,將兩戶10萬元貸款資金當日授信當日放款,并及時解決了25戶種養殖戶125萬元貸款需求。其中扶持已脫貧享受政策戶13戶,金額65萬元,使其快速致富奔小康。 在該社200萬元的信貸資金支持下,當地市級扶貧龍頭企業—興隆縣金鑫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種植規模已由去年的510畝、大棚400個、所扣大棚面積25萬平米、香菇菌棒300萬棒、種殖戶32戶,增加到今年的630畝、大棚面積30萬平米、香菇菌棒420萬棒、種植戶56戶,帶動已脫貧享受政策戶21戶,戶均增收5--10萬元,帶動當地采摘工300余人,人均增收2萬元,有效發揮了扶貧致富奔小康的龍頭帶動引領作用。 清非壓降艱辛路,斗轉星移家不顧 不良貸款占比過高一直是興隆信用聯社無法擺脫的困境,也是限制企業發展的瓶頸,誰都知道老貸款回收是根難啃的骨頭,面對本社高達三四千萬表外不良貸款的處境,他苦思冥想,絞盡腦汁,硬是憑著一股韌勁兒,每年收回不良貸款數百萬,每次下鄉收回100元不嫌少,三萬五萬元不怕多,采取螞蟻啃骨頭、燕子筑巢的精神,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方法一點一點的化解不良貸款,壓降風險,他經常踩著星光走在返回單位的路上。忙的時候在單位一住就是好幾天,最多時候在單位忙十幾天,去縣里開會有時早晨去下午回,連回家都顧不上,難怪妻子說他把家當成了旅館,妻子有病他讓二女兒陪著去北京看病,大女兒生孩子的時候他忙了幾天后才風塵仆仆趕回家,當他抱起可愛的小外孫時,臉上蕩漾起歉意的笑容。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服趙某父為子還貸4000元。 白馬川轄區迷子地村趙某某2006年11月27日在該社借款4000元用于做生意,一年后到期,始終未還。經多次催收都找不到人,也和家里失去聯系,不知是死是活,他不信該人會從人間蒸發,后經多方打聽到該人出外做生意3—4年未回,所以就經常與其父趙某面對面談家常,給該父講解當前形勢,現在的信貸制度、法律法規以及金融方針政策,最終說服趙某向親戚家借錢為其子趙某某還清了4000元貸款本息。 咬住青山不放松,不達目的勢不休,收回徐某某等老陳欠貸款9萬元 黃土梁村徐某某于1994年11月24日在該社借款3筆6萬元用于購買班車,由于經營不善外加客源不足,導致連賠數年,所剩貸款余額為49499元,后將班車轉賣給同村的李某某,債權也隨之轉移,其經營多年也未見起色,且債臺高筑,生活困難,便賣掉了班車,但貸款一直未還,經信貸人員多次催收,發現李某某已在本村開了個小診所,雖無很大的收入,但生活來源已有基本保障,且承唐高速路過黃土梁村,占用其家山地給了些補償款。而且借款人徐某某經這些年做生意已擁有一定的資金,所以司主任采取咬住青山不放松,不達目的勢不休的做法,發揮愚公移山的韌勁,坐在家里面對面去進行催收,最終將其貸款本息全部收回。 同是黃土梁村民許某某,1990年在白馬川社借款七筆,合計41000元,用于開小煤窯,由于國家政策和經營等多方面原因,所投資金全部賠了進去。在與該人閑聊的過程中,得知在其最困難的時候,家里連一百元錢都沒有,一是家里實在困難,基本生活都得靠借,二是全村里的人看他實在困難了也不敢借給他,怕他還不上呀!后來實在沒辦法就外出開大車,經過努力掙了一些錢,在承唐高速上承包小工程又積攢了些資金,但手頭并無現錢,司主任便帶領包片信貸員天天跑他家,經常泡在他家里催收,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他的幫助和貸戶本人的外借內湊,終于將20多年的老陳欠貸款4.1萬元本息還清。 奔波數百里,往返白馬川至北京密云,耗時數月,追回張某某老貸款3萬元 對于遠在外地打工的貸戶司主任善于抓住時機,發揮不辭辛苦、連續作戰的精神。白馬川轄區劉杖子村張某某于2007年在該社借款3萬元,用于做生意,由于經營不善賠個精光,基本生活已無法保障,多年催收無果,后經多方打聽,張某某夫妻均身患殘疾,在家里無法生活,早已投靠密云其親戚家開的福利木材加工廠看大門兩年了。司主任聯系到張某某親戚后,立即奔波數百里到北京市密云找到了張某某,經過給其本人和親戚多次做思想工作,講解當前的形勢和法律法規政策,再加上法律手段的介入,使其認識到嚴重性,經過數月數次追討,終于促使其家人和親戚幫忙湊錢一次性還清了3萬元貸款。更湊巧的是,一年后該人因病死亡,否則就收回無望了。 善于打感情牌,做到勤字當頭,收回盧某某、劉某、祁某某三戶貸款18745元 要想收回老陳欠貸款必須做到手勤、腳勤、腦子勤,手勤就是多記錄該戶的各項信息;腳勤就是要多往貸戶家跑;腦子勤就是要多聯系貸戶與其家屬、親戚,用真情打動客戶,以達到預期的目的。這是他多年總結出來的經驗,正是他采用勤字當頭經常與老呆賬戶取得聯系進行溝通,其中有一個老貸戶盧某某,原借冬儲紅果貸款,但當時早已六十多歲了,年老體衰多病,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只能靠打零工和秋季果樹那點微薄的收入維持生活,且抱養的閨女又考上了大學,正為學費發愁的時候,是司主任自己掏出2000元現金幫助盧某某解了無錢交學費的燃眉之急,最終經過他的真情感動了貸戶,當年盧某某、劉某、祁某某三戶就積極主動找親戚家里借錢還清了1994年以前的老貸款18745元。 堅持寫作,修心養性,陶冶情操 自參加工作以來,他就開始鉆研業務,苦練基本功,夜讀詩書,練習寫作,1990年開始發表詩作,處女詩作“往往”被刊登在當時的《承德群眾報》。自從第一篇小稿件--《謹防“狼來了” 的惡劇重演》在《河北農村金融》雜志刊登以后,一直堅持筆耕不輟,曾在各級報刊、雜志、網站發表詩歌、散文、通訊報道等文章數百篇。所寫“我眼中的農村信用社”在中國報道網●魅力城鄉—2018年改革開放40周年征文中獲得優秀獎, 2019年所寫題目為“一位老農信眼中的興隆農信社”榮獲河北省聯社承德審計中心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國”主題征文一等獎。2020年所寫古體詩“農信生涯”在河北省聯社創立15周年征文活動中獲詩歌類三等獎。 他曾在自己所寫《“爬格子”的樂趣中》這樣寫道:我喜歡文學,喜歡寫詩,喜歡寫稿子,很久以前,這叫“爬格子”,有時為了一篇自己滿意的稿子,寫了又撕,撕了又寫,反反復復寫好多篇字,把手累的第二天上班寫起字來都疼,但我喜歡!
有時候為了寫好一篇文章,經常熬夜到很晚,甚至徹夜不眠,但我喜歡從寫稿中得到無限的樂趣,這是一般人無法想象的。有時躺在床上邊看電視、邊思索,想起一句話時,往往會起身找來紙筆隨手記錄下來,以備后用;有時就干脆將紙筆放在枕邊,或夜深不眠時;或夜深人靜時;或剛睡醒時,當一句好詞,好句子突然閃現在自己的腦海中的時候,便順手記下。每當所寫的文章變成鉛字刊登在報刊上的時候,每當詩文被網站等媒體發表的時候,心里會砰砰直跳,激動不已,那種喜悅無以言表,有時還會激動的跳起來,比買彩票中大獎都興奮。 疫情防控筑高墻,農信涌現好兒郎 2020年的春節一場突如其來的被叫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直襲武漢,席卷華夏大地,牽動著全國14億人民的心,更牽動了我們興隆農信三百多人的心。面對疫情襲來后空曠的大街,業務蕭條的營業大廳,他默默無聞的堅守在農村金融第一線,為農民老百姓帶來更好更安全的金融服務和防護措施做著充分的準備。 從春節值班開始在單位值守一個月,其中兩三次回興隆聯社取口罩、額溫儀、84消毒液等消毒物品外,一直吃住在單位,而且都是急急去、匆匆歸,“三過家門而不入”。有一次為了拿到換洗衣物,與家人在小區門口隔著護欄遙遙相望。難道他不想家嗎?難道他不想和家人團聚嗎?難道他不想剛剛蹣跚學步、呀呀學語的外孫嗎?----不是。為了咱老百姓的生命安全,為了客戶的資金安全,為了給業務室和電腦器材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做到安全第一;為了確保每一名員工、每一位客戶都不感染上病毒,他風里來雪里去,為更多人爭取更多的時間,并做到常抓不懈。 雖然經過2021年不尋常的一年,但2022年國內感染疫情人數持續攀升,呈局部聚集,多點散發態勢,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復雜,所以他每天總是第一個起床,出宿舍的第一件事就是從大廳前門開始檢查,外勤室、營業室、守庫室、伙房餐廳,一直到后院、衛生間都留下了他檢查的身影;督導督促職工要勤洗手、勤消毒、勤擦拭,事事巨細,做到萬無一失,給咱老百姓把好農村金融服務疫情防控第一道關卡,雖然疫情阻斷了很多人的行程,但卻未能阻斷我們農信人抗擊疫情、戰勝疫情的信心和決心。他雖然平凡的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但他是農村金融的排頭兵,是最美農信人,是站在阻擊疫情第一線、堅守農村金融陣地、為老百姓打造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的金融衛士,他帶給老百姓的是農村金融服務的一道最靚麗的風景線。 榮譽代表過去,希望送給未來 他曾因會計工作成績突出,1997年被興隆縣共青團委和縣人行聯合授予“青年崗位能手”稱號,同年還被興隆縣聯社獎勵工資一級,這是普通職工難得的殊榮,其他幾位受到獎勵工資的都是中層干部和基層網點負責人。并于2000年被破格提拔到基層網點主任崗位;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員、市縣級優秀通訊員。2011年他帶領員工創下白馬川信用社不良率由年初的5.8%降到0.7% 的歷史最好水平,以綜合得分125分榮獲經營指標全縣排名第一的好成績完成質的突破。2015年被調到八卦嶺信用社, 利用四年時間,頂住來自各方的壓力,讓混亂差的信用社發生了質的轉變,2019年再被調到大水泉信用社,拖著帶病的身軀,帶領全體員工奮斗在第一線,頂住疫情壓力,頑強拼搏,厚積薄發,年末全縣經營成果優勝獎第六名,2020年首季開門紅全市第一名,年末經營成果優勝單位二等獎,不良貸款管理先進單位,在2021年首季開門紅全縣排名第六,年末又一次創造了全縣經營指標綜合排名第一的奇跡,使農信業務發展再次得到質的飛躍式提升。 不管是年輕氣盛的,還是老弱病殘的、不管是業務往來較多的黃金客戶,還是正在準備建立業務關系的新客戶、不管是外地投資建廠的,還是當地的店商、不管政府官員和鎮直單位負責人,還是剛從地里收秋回來的普通農村來百姓,來到他的辦公室,他都會客客氣氣的給倒上一杯熱茶,遞上一根煙,聊起家常,逐步增進業務關系。 他是農民的兒子,在白馬川信用社任主任期間曾有年邁的老大娘錯走進主任辦公室,趁給老大娘端茶點煙之際聊家常,隨后開車幾十里送老大娘回家,一個月后老大娘勸說兒女把存在縣城其他專業銀行的二十多萬存款改存入白馬川信用社的故事;曾有帶上禮物去距白馬川信用社20多里的小恒河村常某家中接送妻兒來社辦理80多萬被礦上砸死賠償金的存款業務。 他是火場滅火器,曾用清醒的頭腦,真誠的服務,樸實的語言,巧妙的平息八卦嶺信用社所在轄區劉某某因給別人擔保被執行存款幾十萬元,攜妻酒后鬧事兒,要毆打信貸經理,甚至揚言要強行封鎖信用社大門的典例,使當地嚴重失衡的信用秩序得到改觀,并步入正軌;他勇挑扶貧重擔,甘當致富使者,曾播撒金融及時雨,主動送貸到田間地頭,有效緩解轄內農民春耕備耕資金周轉難題故事,他曾雪中送炭,及時將現金送入大棚交到急需資金的大水泉香菇種植戶手中的場面;他是火場救火者,曾在半壁山信用社任副主任期間親自坐班一年,進行業務指導,使當時門難進、臉難看的服務質量得到改善,重新樹立起老百姓身邊自己的銀行的美好形象。 他曾一年包攬興隆聯社年終大小獎項,但面對滿墻的錦旗、獎牌和書箱里厚厚的榮譽證書,他沒有沾沾自己,而是不斷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把辛勤送給未來。在他心里,榮譽只能代表過去。 用青春譜寫生命的贊歌,用激情鑄就輝煌的人生,用平凡書寫不悔的家國情懷,用死守筑牢疫情防控高墻,用砥礪前行實現著自己的夢想,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堅強意志助力鄉村振興,用背包精神帶動農信事業的傳承。 如今,他依然每天拖著病軀,迎著朝陽闊步走在鄉村振興的普惠金融路上,用平凡的堅守默默續寫著農信的故事。
|